体育论文_我国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长距离传统式

来源:推进技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2年04月25日 10:12:04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文章摘要:研究目的:越野滑雪的竞技实力在冬奥赛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,我国在该项目上与传统强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,特别是男子运动员的竞体水平亟待提高。越野滑雪比赛中

文章摘要:研究目的:越野滑雪的竞技实力在冬奥赛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,我国在该项目上与传统强国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,特别是男子运动员的竞体水平亟待提高。越野滑雪比赛中使用的技术分为传统式和自由式,其中传统式技术比赛在该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。研究发现双杖推进技术(Double Poling,DP)在传统式比赛中使用距离最长,占总距离的43%。此外在比赛中上坡时间通常要占总时长的50%,上坡的滑雪表现被认为是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决定因素。本研究前期统计表明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上坡时绝大部分使用的是DP技术,故我国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长距离传统式比赛中上坡DP技术的运动表现是影响比赛最终成绩的关键。受环境因素和比赛条件的限制,实际比赛中的动作技术测量难度较大,国外针对比赛DP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多集中在平地,对上坡技术的研究多在跑台上进行滚轴滑雪,针对比赛中上坡DP动作生物力学方面的研究较少,已有研究很难为我国运动员提升技术提供参考。因此,本研究针对我国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在上坡DP动作中的技术,从周期特征和运动学指标上进行分析,明确我国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动作技术对成绩的影响。研究结果将为运动员训练中技术优化和比赛中技术运用提供支持。研究方法:选取2019年9月11-12日在吉林雪洞举行了国内男子15km传统式越野滑雪模拟赛,在成绩排名前28的运动员中,选取所有上坡地形中超80%路程使用DP技术的运动员24人为研究对象,按比赛成绩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。通过三维拍摄方法获得运动学参数,使用有32个控制点的PEAK辐射式三维标定框架对拍摄空间进行标定,另外使用一串悬挂小球和三个放置在已知位置的地标点A、B、C用以建立全局参考系。使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(V1.2.2,大连锐动科技有限公司,中国)对视频进行数字化处理,获取运动员全身21个关节点及雪杖远端点的三维坐标,采用De Leva调整后的Zatsiorsky-Seluyanovs人体惯性参数计算人体质心坐标。计算获取周期特征参数,人体各关节及雪杖的运动学参数,分析两组运动员在周期特征、动作阶段以及关键技术指标上的差异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各指标的差异,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间的相关系数。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21.0软件(SPSS公司,美国)完成,统计学显著性的定义为一类错误概率不大于0.05。研究结果:高水平组的周期速度(P=0.001)显著大于低水平组,滑幅(P=0.003)显著大于低水平组,而滑频(P=0.827)没有显著差异。高水平组的回摆轨迹(P=0.001)、回摆时长(P=0.033)以及回摆时长占比(P=0.001)均大于低水平组,撑杖轨迹(P=0.537)没有统计差异,高水平组的撑杖时长(P=0.025)以及撑杖时长占比(P=0.001)均小于低水平组。在撑杖阶段,肩伸展时长与撑杖阶段速度负相关(r=-0.500,P=0.013),且高水平组肩伸展时长小于低水平组(P=0.030);肘伸展时长与撑杖阶段速度负相关(r=-0.429,P=0.036),且高水平组肘伸展时长小于低水平组(P=0.017);肘伸展平均角速度(r=0.422,P=0.040)与撑杖阶段速度正相关,且高水平组肘伸展平均角速度大于低水平组(P=0.001)。在回摆阶段,肩外展活动范围(P=0.003,r=0.584)、膝屈伸活动范围(P=0.015,r=0.491)与回摆阶段速度相关,且两组运动员表现出统计学差异(P=0.049,P=0.007);膝屈曲活动范围(r=0.491,P=0.015)与回摆速度正相关,且高水平组大于低水平组(P=0.007)。运动员的雪杖倾斜角、躯干前倾角及重心垂直移动范围在两组间均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(P>0.05),与撑杖阶段速度和回摆阶段速度均不相关(P>0.05)。在雪杖触地时刻高水平组身体前倾角小于低水平组(P=0.014),其余关节及雪杖的技术特征均未发现统计学差异(P>0.05),与周期速度不相关(P>0.05)。研究结论:滑幅直接影响周期速度,时间短而速度大的撑杖阶段有利于增大回摆阶段的速度和滑幅。撑杖阶段肩、肘关节伸展时长越短,肘伸展平均角速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撑杖阶段的速度,回摆阶段肩外展和膝屈曲活动范围越大,撑杖阶段肩伸展时长越短越有利于提高回摆阶段的速度。建议我国运动员增大上肢力量,提高上肢肩、肘关节的爆发力,以达到增大速度的目的。

文章关键词:

作者单位:北京体育大学 

论文DOI:10.26914/c.cnkihy.2022.004265

论文分类号:G863.13

文章来源:《推进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tjjszz.cn/qikandaodu/2022/0425/1018.html



上一篇:高等教育论文_京信通信:企校无缝对接 推进技
下一篇: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论文_空间电推进技术发展及

推进技术投稿 | 推进技术编辑部| 推进技术版面费 | 推进技术论文发表 | 推进技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推进技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